從小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愛好,重視親子共讀時的感情交流,是幼兒成長與感性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
我個人認為親子共讀不就應只是局限于讀故事、兒歌,還就應包括在“讀”的過程中動手、動腦的互動游戲,而這些都需要父母有心、孩子用心,從而使孩子的腦、四肢都能夠得到鍛煉。
說到讀故事,我大多數(shù)時間能夠做到帶有感情、生動的去讀,而不是像念課文一樣,此時我會發(fā)現(xiàn),仔仔聽故事的興趣也會隨之高漲。而且每次講故事之前,我都會告訴他,“要認真聽,聽完了我會有小問題提問你”,這樣,仔仔在聽故事的時候注意力就會集中了。在每一個故事講完之后,媽媽都會首先把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思想告訴仔仔,然后提問,讓他來決定。此刻,仔仔基本上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故事聽完之后會主動讓媽媽提問,有時媽媽忘記了,他還會自己提一些小問題,自己回答呢。
記憶最深的就是講“寒號鳥”的故事,當講到寒號鳥因為不筑巢夜晚凍得發(fā)抖的時候,我把故事里的原話——“哆嗦嗦哆嗦嗦,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念的也是聲音發(fā)抖,身體也做成蜷縮狀,剛開始的時候,仔仔對媽媽的聲音和動作感到好笑、好玩兒,隨著聽這個故事的次數(shù)的增加,孩子對“寒冷”與“哆嗦”逐漸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明白打哆嗦是因為冷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這個故事,自己明白了“這天的事情這天做,不能拖到明天”。這才是父母選“寒號鳥”故事書的初衷的最好答案。
可能男孩子對童話故事的興趣都不高的原因吧,仔仔從小就喜歡聽一些生活故事,對“丑小鴨”、“白雪公主”這些經(jīng)典的童話總是一副“不屑一顧“的樣貌。“賣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媽媽要求了好幾次,他才答應聽的。那天,媽媽把語速放慢、放輕,用比較低沉的聲音講著小女孩的故事,當我講到“小女孩看見她的奶奶,張開雙臂大聲呼喊‘奶奶,不要離開我’”的時候,仔仔一頭扎進我的懷里,悲哀的哭了起來。這時候,我并沒有因為仔仔的流淚停止講故事,而是繼續(xù)。等到故事結(jié)束的時候,仔仔還趴在我的身上抹著眼淚。我問仔仔為什么哭了,仔仔不說話,他把我抱的更緊。我明白是因為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才流淚的,是因為他有一個溫暖的家庭才會將媽媽摟的緊緊,是因為孩子用心聽了這個故事才會有這樣的舉動,這也是只有親子共讀才會產(chǎn)生這樣的共鳴。
作為親子共讀的一部分,在父母的幫忙下動腦、動手做一些“功課”也給仔仔帶來了很大的樂趣,家里買的“左腦開發(fā)”、“全腦開發(fā)”系列書籍是仔仔的最愛,興趣高漲的時候,一本書兩次就能全部被他做完呢。
親子共讀是一項需要父母和孩子堅持用心去做的長期“工程”,我相信,透過兩人用心的去讀和交流,不僅僅能增加孩子的知識和閱讀潛力,還能使親子感情交流得到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