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初三作文 >

9.3緬懷先烈

       公元2015年9月3日,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日子,也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日子。7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先烈,用熱血和生命,換來了8年抗日戰(zhàn)爭的寶貴勝利——公元1945年7月3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先輩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人在軍事上不屈不撓。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60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飄散,歷史好像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卷起的那場戰(zhàn)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殤,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還有一位青年評論家指出:“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復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zhàn)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愿。   
       反法西斯戰(zhàn)爭,被我們記住的不僅僅是傷痛、悲慘、哀怨,更有抗爭、勝利、尊嚴。我們經歷了落后挨打的恥辱,我們更證明了眾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華民族凝結成了一股繩,海內外華人一條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關頭,爆發(fā)出了民族的最強音。因為,所有的中國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變成鋼”的道理。一旦中華民族攥緊拳頭,就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有一位西方哲人說過,戰(zhàn)爭是一個民族自我淘汰的過程。沒有一個民族喜歡戰(zhàn)爭,但每個民族遭遇戰(zhàn)爭的時候,都會把它作為對自我的考驗和挑戰(zhàn)。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有的民族無法應對殘酷的戰(zhàn)爭,在異族入侵的壓力下滅亡了;有的民族則在戰(zhàn)爭的血與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鳳凰涅盤一樣獲得了重生。   
       同樣,中華民族也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掙脫了一百年的鎖鏈,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輝煌的勝利,也贏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慘痛的民族歷史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戰(zhàn)后,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fā)展的強國之路,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牢牢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放松,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僅增強我國的實力、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也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對維護地區(qū)和平安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趕出自己的國土,有能力結束一切形式的壓迫和奴役,也一定有能力通過努力實現和平與發(fā)展。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