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初三作文 >

付出?回報?_付出與回報議論文

付出?回報?_付出與回報議論文1200字

過去,我們一直在講:只管付出,不望回報;只講奉獻(xiàn),不講報酬。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導(dǎo),是對人性心理的一種扭曲。

其實,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報,而且付出的越多,回報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當(dāng)然,這種付出和回報既可以是物質(zhì)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的話,至少人的心理是會失衡的。至于那些曾經(jīng)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卻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話,就一定是心理素質(zhì)比較高的人了。

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顯示自己的大度。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能說出自己付出不望回報的話,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報的酸溜溜的潛在心理,這就好比為愛付出了很多,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愛的回報一樣,畢竟蒼白的言語難以遮掩不平的心靈。我想,這只不過是難以得到回報或根本得不到回報時的一種說辭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實寫照。試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話,那么,當(dāng)其得到愛的回報時,他是否還會再向?qū)Ψ秸f出——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不希望得到你的回報,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你可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原因而給我愛的回報,這一點還是請你考慮清楚的話呢?我猜想,面對這種情況,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會說出這種話的。因為,畢竟付出了愛就總想得到愛的回報。由此可見,人的內(nèi)心深處還是渴望得到回報的。

至于后者——那些心理素質(zhì)比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質(zhì)再高,恐怕也是由于付出不過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認(rèn)為做了該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這就好比給老弱病殘讓座,給災(zāi)區(qū)群眾捐款捐物一樣,當(dāng)為而為罷了,自然是不求回報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過了一定的界限,那么,他也會產(chǎn)生渴望回報的情結(jié)的。其實,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回報,譬如:幫助別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感謝,為別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回報等等。既然我們中間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態(tài)表現(xiàn),那么,我們就應(yīng)該尊重彼此的這種心理需求,使我們彼此都能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這樣做,于人于己皆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想想看,如果別人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無動于衷的話,那么,我們自己往往是會產(chǎn)生一種負(fù)疚感的,而且這種負(fù)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會亞于心理失衡的。

所以,能給別人的付出以回報的話,最好就給予別人回報;如果不能給予回報,最好就不要接受別人的付出,或許這樣的拒絕會對別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小傷害總比以后可能造成的大傷害要強(qiáng)得多吧。過去,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民族,甚至還提出了“滴水之恩必當(dāng)涌泉相報”的道德準(zhǔn)則,這都沒有錯,因為這種道德準(zhǔn)則其實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報”,這似乎倒無關(guān)緊要,重要的是至少該有“報”的表示。“報”了,我心坦然;“報”了,彼心平和。當(dāng)然,這種“報”指的是積極意義上的回報,與“以德報怨”和“以怨報德”無關(guān)。

總之,就常人的心態(tài)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時候能少一點回報的期望,多一點“助人為樂”的精神;在得到回報的時候少一點對等的要求,多一點滿足的情感。那么,我們就一定會活得更加開心快樂!

付出?回報?_付出與回報議論文800字

中國有一句老話:“天上不掉餡餅”。這句話在今天聽來,仍然很有道理,也在意境中說明了你想吃餡餅,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

一個人有付出是快樂的,心甘情愿的,誰都愿意在勞動中找快樂,揮汗如雨也在所不惜;誰都愿意為兒女操勞,無私奉獻(xiàn)也無厭無悔;誰都愿意幫襯鄉(xiāng)村鄰里,積德行善也無所畏懼。在一定條件下,人是愿意付出的,賺到錢可以買房屋、購電器、置家具、或車輛,可以改善生活條件。這就是付出的結(jié)果,誰不樂意如此呢?有付出就有回報,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擁有,也是令人欣慰的。

當(dāng)然,若是有人想吃到餡餅,又想不付出勞動,或少付出多回報,異想天開地等著天上掉餡餅,恐怕事實就不會讓你如愿以償。比如,有人搞詐騙發(fā)短訊,招搖撞騙撈不義之錢,一旦東窗事發(fā),可能等待的是犯罪服法。這也是一種回報,不愿付出的回報,是悲劇,是教訓(xùn),也是規(guī)律,還是一種常態(tài)倫理。

其實,上天賦予每個人最基本的本錢就是勞動,無論你是誰,聰明還是愚昧,高大還是矮小,學(xué)多還是學(xué)少,每天能夠盡力付出勞動,就一定能夠獲得回報。農(nóng)民早就有句口頭禪:“人虧人,土不虧人”。只要你耕種、施肥、鋤草、滅蟲,就會長出谷物,甚至碩果累累。這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人有體力勞動,也有腦力勞動。你發(fā)揮你的聰明才智,研發(fā)新產(chǎn)品,創(chuàng)造新技術(shù),同樣會有豐厚的回報。為人類社會作出了貢獻(xiàn),人們會在精神上、物質(zhì)上給予你意想不到的財富。歸納起來,有汗水帶來的回報,有情義帶來的回報,有做好事帶來的回報,還有惡意帶來的回報。

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些事奇怪得捉弄人。如果你做了好事,可能會得到你應(yīng)得到的回報;如果你做了惡事,或惡意攻擊人家,總有一天會遭到報應(yīng);如果你做好事而不圖回報,人家會感恩戴德,永遠(yuǎn)銘記在心;如果你稍有付出而又過份追究回報,那些無形的恩又報不了,也會讓你多有嘮叨。

人要懂得付出,也要懂得回報。舍得付出,至少可以得到自己應(yīng)得到的;淡泊回報,至少心靈能得到安慰;懂得回報,至少能夠盡心地去付出。

須知,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和良知。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