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看著小伙伴們都漸漸長大,卻天真的以為自己不曾長大。十二歲,一個溢滿了歡笑的年齡里,暮然回首,用心思索流逝的歲月,試著從模糊的記憶里搜索幾點淺淺的足跡…… 回想過去的那些年,童年時竟發(fā)生了那么多美好的事情,有聲有色、有笑有淚,許許多多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令人回味。記得那是一個夏天的晚上,我一個人在房間里玩耍,因為調皮,下巴碰到了桌子邊緣,導致下巴裂了一個好大的口子,鮮血直流,疼的我大聲的哭了起來,爸爸媽媽聞聲跑到我的面前,看到滿臉血的我,抱起我就往醫(yī)院跑,到了醫(yī)院縫了七針,有了那一次的教訓,讓我從此學乖了,那年我五歲。時間似長江水滾滾流,轉眼間,一(2)班有一個“一問三不知”的我。老師親切地問:“你知道周恩來的故事嗎?”我搖搖頭說:“不知道!”“那你能復述一下課文里說的故事嗎?”老師又一次溫和地問。“不會。”這樣吧,你先回答課后第二題,“老師,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此時的我,聲音越來越低,我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那年我八歲。兩年的時光在快樂中飛逝,三(2)班的角落里坐著一個“不自信”的我,趙老師站在講桌前,眼光在班里四下搜索問:“哪位同學能概述這位農民的特點?”我一下就想出自己的答案,可手剛剛抬起,卻又猶豫了,我對自己說,還是算了吧,萬一我答錯了,同學們肯定笑話我的,于是,剛剛上抬的手又安安穩(wěn)穩(wěn)地擺放在課桌上了。當老師公布正確答案時,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答案是對的,為什么?為什么我總是不相信自己呢?我有些沮喪,那年我十歲。如今,五(2)班的教室里,坐著一個大膽發(fā)言的我,因為我每次都把老師的提問當作一次機會、一次挑戰(zhàn),機會越多,知識也就越豐富,而答對后的收獲則是一份難以描述的快樂。媽媽常教育我:做什么事都不要畏畏縮縮,要敢于嘗試,這樣,成功的概率也就會越來越高,千萬不要“不懂裝懂,永遠飯桶”。如夢如煙的往事中,我欣喜地發(fā)現自己也在成長,欣喜地發(fā)現成長不僅印在紅紅的獎狀上,也深深淺淺的印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里。十二歲的我,在成長,在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