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在遼寧電視臺公共頻道觀看了于丹老師主講的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職責感的養(yǎng)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后。聽完以后,我十分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職責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此刻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我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之后,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么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就應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能夠經??吹?,回家以后,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這么做到底會產生什么后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構成不了任何的職責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圣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后,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跡也讓我感到震撼??v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斗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職責感?那么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職責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于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職責感是如何構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職責心,務必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發(fā)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huán)境比較,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yǎng)職責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齊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以后,都發(fā)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構成了自我的職責感?;氐郊抑校瑢Ω改敢彩顷P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梢?,孩子職責感的構成,重點在于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fā)。
節(jié)目最后,于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跡中獲得人生的感悟??赐旯?jié)目后,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認識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后孩子的發(fā)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