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成立了“讀書角”,因室簡陋,權以講桌下方空間為書架。第一月1—10號,第二月11—20號每人出一本課外書,供全班同學課外閱讀。
時限到時,學生將自己之書領回。一一看其書名,留下《意林》和《同桌冤家》各一本借來閱讀。
今晨早起,拿起《同桌冤家》,就燈而讀。書不厚,正文134頁,加之前序后跋,共150頁,且字大行寬,不消3小時就已讀畢。
這是一本兒童讀物,內(nèi)容關乎學校學生教師,故而有心有興致閱讀。
作者楊紅櫻,第一次知此名,想來實實慚愧。80年代初,楊紅櫻做了小學老師。并非早有創(chuàng)作兒童讀物之意,最初的寫作動機,完全是因為每周的閱讀課上,找不到適合二年級小學生讀的有新意的讀物,于是自己動手來寫。沒有一點想要成名成家的想法,一心一意都是想著孩子,沒有其他的雜念。
僅僅是把一個班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然后就離開了學校,從19歲就開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楊紅櫻,能塑造出馬小跳等一群兒童人物形象,敘寫一個個精彩鮮活的小故事,折射一個個教育問題,實在令人嘆服。
想想自己從教這么多年了,相遇相知的學生數(shù)以千計,發(fā)生的學生故事數(shù)以萬計,雖說也能提筆寫下一些,卻未曾日日堅持,也未曾深入思考,未曾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實在令已羞慚。
作為語文老師,每堂語文課都有觸動情懷的情節(jié),哪怕細若水滴,輕如微風。作為班主任,每個孩子都有故事。甚至有些特殊的孩子,一個孩子就是一本小說。很多時候,腦海中,心靈深處總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寫下來??墒?,多少個日子滑過,多少個這樣的念頭閃過,多少回聲音喊過,我都未能“寫下來”。有時候找個理由搪塞過去,有時候不予理睬。歸根結(jié)底,皆因一個“怠”字——手“怠”,心“怠”。
馬小跳是作品的主角之一,他是個淘氣包,時時刻刻給同學,給老師,給班級添麻煩。“馬小跳的童年,不是一味的無憂無慮,他跟當下的孩子一樣,有困惑,有委屈,有郁悶,有壓力……但我賦予了他幽默快樂的性格,這就找到了消解的方式,其實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楊紅櫻語
細觀學校之現(xiàn)狀,似馬小跳這樣的學生恐怕難以計數(shù),比他甚者也不在少數(shù)。我們的教師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孩子,如何對待這樣的孩子?恐怕像作品中的班主任秦老師那樣的老師是大有人在,而我呢?有時可能也會在不自覺間扮演著秦老師那樣的角色,對馬小跳的態(tài)度常常是討厭,不信任,想方設法的管制他,甚至處罰他。沒有去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點,發(fā)掘他的潛質(zhì),總覺得他搗亂是理所當然的,他表現(xiàn)優(yōu)秀了反而無端的質(zhì)疑??此埔粋€普通的孩子,一些普通的故事,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我們尊重一個孩子,包括尊重他成長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因為成長的過程,就是犯錯誤、改錯誤的過程。我這樣的理念貫穿在“淘氣包馬小跳系列”中。孩子的天性得以淋漓盡致展現(xiàn),濃縮成馬小跳的一句宣言,就是“理直氣壯做孩子”!——楊紅櫻語
特別喜歡并十分欣賞作者的這段話,尤其是今年接手這個八(2)班后,有三兩個著實令我頭痛的學生,通過與他們近一年的打交道,對這段話我更是深有感觸,并與之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感,所以在他們一次次犯錯之后,我不會覺得奇怪,也不會輕易惱怒。我時時告誡自己要坦然面對,并積極對待。犯錯不要緊,重要是看犯錯后如何正確看待錯誤。學生應這樣,教師亦然。
讀完《同桌冤家》,只想對自己說,既然不討厭“教書”,那就“心靜”點。既然不討厭“寫作”,那就“手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