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史學,總愛拿上幾本史書亂讀一番。華夏五千年的絢爛文化就像綿綿不絕的江水,匯成了一條永不干涸的歷史長河。而我,總愛劃起我的小舟,去蕩漾“驚濤拍岸,卷起千層浪”的碧波藍漪。
面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劉邦善于應變,善于應對,結(jié)果使他虎中脫險;而項羽不善應變,結(jié)果放虎歸山,氣得范增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回想去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面對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我們要善于應變。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社會,時刻都面臨著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在不斷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善變能力。這樣,我們才可以在狂風卷起雨暴之時,心生呼嘯,飛得更高。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面對自己都喜歡并且輕重不同的東西孟子作出抉擇,當然會輕快些。而王嬙面臨的是老死宮中或出塞和親的抉擇。這既非擇魚,也非擇掌,但她選擇了后者,為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團結(jié)發(fā)展作出犧牲,一位平凡的女性能為民族間友好關(guān)系如此盡心盡力,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嗎?如果我們每個同胞都能像她一樣,滿懷著血濃于水的赤子之心,還會出現(xiàn)“藏獨”、“臺獨”分子,還會發(fā)生新疆恐怖襲擊事件嗎?
總愛在傍晚時分詠誦圣人們留下來的千古絕唱。一說“圣人”這個名詞,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孔子。他是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yè)的人,在創(chuàng)業(yè)私學的時候,他打破“禮不下庶人”傳統(tǒng)觀念,主張“有教無類,后富后教”;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倡“教學并重”,“溫故知新”,“因材施教”。后人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表現(xiàn)了對這位教育家的尊敬和景仰。其實,從以前到現(xiàn)在不管身居何處的教師都以他獨特的教學方法,將知識最大可能地傳授給我們,正如鄧小平所說:“教師,靈魂的工程師”。因為有這些敬業(yè)無私的園丁,我們的祖國花朵才永遠是個春天。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讀《中國名人百傳》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讓我領(lǐng)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華夏文明的燦爛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