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然而,真正談起讀書的經(jīng)歷,我與書的緣分還是從孩提說起。
記得朦朧的幼年,一本薄薄的彩頁《三字經(jīng)》進(jìn)入我的生活,標(biāo)志著與奶瓶、手槍玩具廝混的幼稚時代暫告一段落。在當(dāng)時的我看來,那就是一本小小的全新世界,它用一行行簡短、押韻的文字和一張張水墨畫,向我展示了一個全新又親切的世界,稚音開始跟著大人吟誦:“人之初,心本善……”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想象著插圖中的意境,盡管不能全部領(lǐng)會其中意蘊,然而一個孩童的思緒第一次得到延伸,夢境中有了詩意的畫面。那一段時間,一本小小的畫冊承載了一個孩子最大的欣喜與快樂……幾年后,一次在課堂上,語文老師偶然誦出詞句,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溫暖,好像見到久違的朋友。童年美好單純的幻想和小小的感動,猛然穿越時空的長河,與我同步成長。一種精神和文化的共鳴在心中回蕩,是永不磨滅的美好記憶,當(dāng)年的童音仿佛在耳邊回響。上了小學(xué)后,唐詩宋詞成了我的業(yè)余愛好。飯后茶后,不是的哼著“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一首首古詩伴隨我成長的記憶,都是今生難忘的,,從中既學(xué)到知識,又領(lǐng)略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更深切感受到外國人為什么稱中國為“詩國”的理由。
我從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感受到語言的強烈穿透力,自己仿佛跟隨他親自來到了古老的敦煌沙漠中冥思苦想、慨嘆。在書店里努力苦尋如獲至寶哲理,從徐悲鴻身上仿佛看到了“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錚錚硬漢,從張思德身上又看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品質(zhì)。
上了高年級,我視覺的觸角慢慢的伸向外國的作品。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使我看清了剝削制度的罪惡,從《凡卡》身上看到了沙俄專制下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從《魯濱遜漂流記》中學(xué)到堅毅,從《戰(zhàn)爭與和平》中學(xué)到了什么叫悲壯的“愛國”。
回首與成長有關(guān)的書籍,它帶給我的價值是無法用語言來感謝的。書是人類進(jìn)步的階梯。讀書與我同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