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讀到這本書實在是十分偶然的一件事,樸素的標題之下,卻包含著引人入勝的經濟學知識。
上世紀80-90年代的世界經濟是怎樣的?有不少時候,我們會暢想假如我活在那個年代,我會。
貝克爾的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給了我一個機會,看看當初的世界。雖然,受某些眾所周知的因素影響,不見得能夠實時地了解世界。但是,這本書里面的文章的確在邊敘述歷史,以經濟學家的眼光進行指點,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許算是歷史,也許就是在我們身邊不斷重復的我們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過去,就更能夠理解此刻和未來。
當初的歷史經濟環(huán)境就應比我們此刻要純粹一些吧。至少,網絡泡沫少,而且,那些先進的金融衍生產品還比較少。因此,我們看到經濟學家們更傾向于達爾文的生存理論來看待并對待生活中的經濟問題。他們對待國家政府的態(tài)度中,監(jiān)管的作用是明擺著的,還沒有到紛繁復雜以至大多數人甚至監(jiān)管層都被混淆視聽的地步。如此說來,那時候就應是最好的時候了。
人生處處都是經濟學。不管承認與否,生活本身就是經濟學。那種大多數人都認為的,“只要不涉及商品、價格和市場,那么人的行為和選取,就只與親情、道德和文化相關,而不受任何經濟規(guī)律約束”的陳舊理念,要隨著加里·貝克爾和吉蒂·貝克爾《生活中的經濟學》的誕生而消亡。那些自認為從未踏入市場的人,其實一向就在市場之中。
對于書中所提到的稅收、利益集團、股市、貿易和壟斷等明顯與經濟相關的問題略去不提,單就人力資本和學校教育這兩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非經濟”問題,也被作者經濟化了。
一向以來我們都認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人力資本的提升,也就是以教育為主的投資。因為根據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驗,知識廣博者就應得到豐厚的報償。然而許多國家現行的教育政策卻是有利于富家子弟。因為他們比窮人的孩子更有可能獲取到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這是一種不當的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讀大學的人越來越多,只是面臨貶值的趨勢;另一方面高中輟學者應理解完整的職業(yè)訓練,分流高知人群的數量和合理分布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從業(yè)人數。作者認為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大學生,而這些納稅人的大多數收入都趕不上典型的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這種教育制度的缺陷長期存在,導致家長們在擇校等問題上失去了話語權。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發(fā)放教育券來解決人力資本和學校教育的不公平現象。
家庭一向以來都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但是近幾十年來家庭的穩(wěn)定性和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例如富裕國家的生育率大幅下降;未婚生育現象快速增加;離婚率飆升;老年人在社會養(yǎng)老金制度下獨立生活等。對于與家庭相關的各種經濟問題都與社會制度有關,一個國家越是富裕其福利制度就越是完善,但是長期依靠社會福利會養(yǎng)成一種“依靠心理”,使人們習慣于理解政府救濟。作者的推薦是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就應以孩子的幸福為根本。并且對現行制度(協(xié)議離婚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鼓勵夫妻離婚,進而剝奪了兒童經常和父親接觸的權力等現象進行了抨擊?;楹笈詤⒓庸ぷ鲗е潞⒆雍湍赣H共處時間減少,由此帶來的孩子教育問題的過大投入也就應適可而止。老年人的本質問題就是老年勞動力就業(yè)困難,當今社會在必須程度上輕視了老年員工的價值,其結果造成老年人對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過度依靠,從而給經濟發(fā)展帶來負擔。
美國社會對黑人和婦女的歧視由來已久,犯罪和上癮問題已經成為由此帶來的惡果。搶劫等惡性犯罪的迅速增多并不是現代生活不可避免的趨勢,作者認為只要政府能夠制定適當的政策,是能夠遏制這種犯罪行為的。比如嚴懲犯罪者,提高破案率,還有更重要的是給勞動技能不強的人帶給更好的就業(yè)機會。三管齊下必須能夠很好地解決犯罪率問題。我們不能從道德的高度對賭博等行為征收更高的“道德”稅。作者認為,這樣做其實是對窮人的無恥盤剝。所以賭博合法化勢在必行,作者繼而對由此可能要付出的社會代價和社會壓力進行了探討。其結果是,雖然這樣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在所有可行的解決犯罪和上癮問題的方案里是最好的。這樣的觀點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與政府集權相比,自由市場更有優(yōu)勢。監(jiān)管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么?結論是:大多數政府機構反倒會被受管轄的企業(yè)“俘獲”,從而轉變成了犧牲公共利益的監(jiān)管。作為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加里·貝克爾的很多觀點和弗里德曼相似,都主張小政府,這是因為經濟有時候比政治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