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四月,緩緩和風中聽見柴靜平和的話語:"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切切絲雨中觸碰到魯迅鏗鏘的言語:"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當心懷四里的責任溫暖了世間的時候,它便不僅僅只是情懷,更多的是達濟天下而慰世的獻予。
滿天風雨欲摧城時,民心惶惶,魯迅毅然棄醫(yī)從文,執(zhí)一筆剛勁有力,鞭笞著世間的腐朽與不公。"都與我有關"是他內心的責任建立在民族覺醒層面上的體現(xiàn)。"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是他從迅哥兒時代起體味到的人生百態(tài)。他認為如此能醒世濟人,他便去做了,這就是心懷四里的責任。
古往今來,責任的暖風始終照拂著人們。世間也總不乏這樣的人。汨羅江邊,當屈原孤寂地嘆息,哀民生之艱時,當他埋怨楚懷王終不察夫民心時,他決然逃離了世間,心懷四里,無論在哪兒都會為人們所推崇。這個"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男子,深深地銘刻在我們心中。反觀當今,柴靜自費拍攝記錄了中國霧霾之重,本是一件利民利國的益事,可網絡暴力卻將它推向了居心叵測的輿論高峰。這是時代的通病,若有責任、有擔當之人的善意被一點點消磨,那世間還剩什么?柴靜所說:"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是對輿論最有力的痛擊。這世界,須得多一些懷四里的心,少一些嘲諷。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為梁啟超先生獻給無數(shù)中國少年懇切的話語。"少年立,則國立"是國雄于地球的基礎,而少年心懷四里是"立"的準則。周恩來少時即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志,縱使后來的革命道路艱險漫長,他也矢志不渝,"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或許是信念的寫照,終為中華之崛起奉獻了力量。21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架梁之椽,心懷四里,以責慰世亦是少年應有的心境。
風雨中,不論魯迅抑或柴靜,只是嘈雜聲中的一隅,安寧而又美好,世間有如"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聲音匯聚,終有隆鼓般的回響。
心懷四里,以責慰世。